《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
本 期 目 录
●生产方式的展开与人的自由解放——重新理解唯物史观的历史性生成与意义
作者:冯旺舟
●使命型赋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赋能理念与实践
作者:邓万春 胡诺娅
●个人数据主体收益权的理论迷思与制度选择
作者:袁 康 刘羿鸣
●“堵”还是“促”:无人驾驶的社会诉求与政策因应——以武汉“萝卜快跑”为例
作者:李含伟 李梦圆
●“块块”结对合作:地方政府对口支援行为演变——以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省为例
作者:张飘飘 田 亮
专题:环境治理
●环境行政中法律解释的功能主义趋向:以政策支持为核心
作者:张忠民 袁 明
●生态环境“首违不罚”的法理阐释与优化进路
作者:彭中遥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作者:尹志超 秦泽宇 张 安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与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理论机制与影响效应
作者:孙小清
●政策体制视角下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
作者:李 健 佟育霖 宋丽朱
●“统-分”辩证演绎: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演变及其内在机理
作者:吴 昊 徐选国 秦 莲
●儒家仁爱伦理的发生图式及其谱系演变
作者:王闻文 沈顺福
●逻辑依循与实践向度: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提炼展示
作者:张 诚
本 期 导 读
冯旺舟
生产方式的展开与人的自由解放——重新理解唯物史观的历史性生成与意义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创造历史的考察,是聚焦于社会生产方式展开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入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四重关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关系、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引发的新的需要的关系、生命的生产即繁殖关系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的历史性生成即是建立在以上四重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还深刻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共同体阶段——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到真正的共同体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会最终消灭私有制和劳动分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关键词:唯物史观 劳动分工 《德意志意识形态》 《资本论》
邓万春 胡诺娅
使命型赋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赋能理念与实践
摘要: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赋能是将赋能与革命使命相结合的使命型赋能,赋能与革命使命不可相互化约。赋能指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思想意识、知识与技能、组织化等方面权能的提升,革命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要达成的社会革命目标。通过赋能提升农民权能既是目的,又是达成革命使命的手段。使命型赋能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特质决定的,它一方面避免了将革命使命口号化、空头化,另一方面避免了赋能的去政治化。对中国共产党使命型赋能的研究回应了学术史上关于农民赋能的化约论与二元对立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使命型赋能经验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民使命型赋能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使命型赋能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民
袁 康 刘羿鸣
个人数据主体收益权的理论迷思与制度选择
摘要:是否应以法定形式明确个人数据主体收益权,当前在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个人数据在数据价值链中的价值倍增,主要得益于数据处理者而非个人的投入,其体量上的规模性和分布上的碎片化决定了向个人分配收益存在经济性缺失,即设置个人数据主体收益权缺乏正当性和合理性基础。立法应对个人数据主体收益权采取“原则否定,约定例外”的态度,在个人数据价值的初次分配中放弃个人的法定收益权,但允许其以约定方式取得经济利益。同时,在保障个人数据主体在先权益的前提下,探索数据服务税、数据基金等集体利益实现机制,以体现个人在数据价值分配中的应有地位。
关键词:个人数据主体 收益权 成本-收益分析 在先权益
李含伟 李梦圆
“堵”还是“促”:无人驾驶的社会诉求与政策因应——以武汉“萝卜快跑”为例
摘要:基于对2531位武汉市民的问卷调研及百余名相关者的深度访谈,本文以“萝卜快跑”为例,深入剖析无人驾驶技术从构想走向现实的路径与策略。研究发现,无人驾驶技术的推广不仅具备社会广泛接纳的可行性,更是在多方博弈中展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公众关注的焦点,精准地指向了推进城市规划的适配、就业转型的挑战、安全保障的需求以及利益格局的重塑等核心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优化时序管理、把控无人驾驶推行节奏,托底百姓生计、强化失业人员转型保障,守护公众安全、提升交警协同治理效能,布局共赢格局、构建利益均衡生态体系等针对性政策回应。以期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全面落地与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指引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无人驾驶 萝卜快跑 社会诉求 政策因应
张飘飘 田 亮
“块块”结对合作:地方政府对口支援行为演变——以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省为例
摘要:对口支援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实践,是中央高位推动下的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以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省为例,拓展运用控制权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政府间权威分配关系互动,进而揭示出“块块”结对合作的演变逻辑。具体过程为:由于中央政府绩效考核目标的设定,东西部援受双方地方政府形成了结对合作共识;为更好地完成考核任务,支援方省级政府通过“让渡控制权”,将行政管辖权、资金拨付权和过程监管权等剩余控制权让渡给受援方平级政府,使得平级政府间的“横向协调”被嵌入组织运作中,达成“块块”合作现象,从而推动了地方政府间由对口支援转向对口合作。
关键词:地方政府行为 对口支援 结对合作 控制权理论
张忠民 袁 明
环境行政中法律解释的功能主义趋向:以政策支持为核心
摘要:环境利益复杂性伴随的利益认知难题与环境利益关联性伴随的价值选择难题,使得环境行政的法律解释凸显功能主义趋向。功能主义趋向并不意味着规范主义不受重视,而是需要摆脱单方面的文本思维或工具思维,将实践情景中的利益指向与价值选择通过功能化转译,形成有所区别的解释尺度,并过渡到对行政行为要件的理解中。这无法局限于环境法律的内部探讨,需要在文义解释与历史解释设定合法性基础、目的解释与体系解释提供嵌入通道的基础上,依托具有强关联性的环境政策,通过信息补充与结果评价的路径合理引导法律解释过程。
关键词:环境行政 法律解释 功能主义 政策支持 利益认知
彭中遥
生态环境“首违不罚”的法理阐释与优化进路
摘要:生态环境“首违不罚”是我国行政执法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一项原创性制度。从法理上看,生态环境“首违不罚”既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衡平之产物,亦是行政处罚与行政教育融合统一之结果,同时契合服务型政府与执法为民的价值取向。然而,从行政裁量基准视角检视,该项制度大体存在要件裁量含混不清、效果裁量较为狭隘、程序裁量付之阙如等困局。就其优化进路而言,可依循“情节细化、效果格化、程序制式化”的思路,厘清生态环境“首违不罚”的构成要件,构建格次化的行政处罚效果裁量体系,并型塑贯穿其运行始终的程序性规则及义务。
关键词:生态环境 首违不罚 柔性执法 免罚清单 裁量基准
尹志超 秦泽宇 张 安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摘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对提高居民效用水平和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借助“宽带中国”战略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提升家庭消费水平,不同形式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这一结论。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促进居民就业和增加家庭信贷可得性,提升了家庭消费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低人力资本家庭、中老年家庭以及中西部地区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因此,要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弥合数字鸿沟,提高数字经济包容性,满足家庭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扩大内需、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数字基础设施 家庭消费 就业水平 信贷约束
孙小清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与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理论机制与影响效应
摘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是驱动城市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的重要支撑。基于2010-2022年中国265个城市面板数据,文章实证检验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对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可有效提升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考虑城市等级与贸易形式差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对二线及以上城市、从事一般贸易类型的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可通过增加数字要素投入、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消除服务贸易壁垒等途径提升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双轨制”知识产权保护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对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因此,布设全国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网络,构筑高水平高标准数字产业集群,健全“双轨制”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提升数字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形成数字贸易竞争新优势。
关键词: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数字产业 出口技术复杂度 知识产权保护
李 健 佟育霖 宋丽朱
政策体制视角下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
摘要: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鲜明主题,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在经历“放开与收紧”的政策调整后面临新抉择。基于政策体制理论,结合多份政策文本与社会组织管理部门的深度访谈,试图分析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研究发现:(1)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核心理念、制度安排与利益支持等政策体制要素关系,限制了各政策子系统制度过程的有效参与。(2)政策体制强度是推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变迁的重要因素,政策合法性和政策一致性较低提供了不同阶段政策体制弱化的相关证据。(3)中央层面的稳定政治承诺通过“强政策”影响政策持久性进而维系“弱体制”均衡,而一旦这种政治承诺发生变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将面临变迁。
关键词:政策体制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双重管理 直接登记
吴 昊 徐选国 秦 莲
“统-分”辩证演绎: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演变及其内在机理
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安全格局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长期以来,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基于其紧密相连特性,在行动上一直处于相互交织、共同促进的关系状态。系统分析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发现,两者在“统”与“分”辩证关系逻辑中流转:早期的国家安全强调管理和治理意义,重视国家安全在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体现了“管理/治理中的安全”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国家安全单列专章进行全面系统阐释,并将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治理视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治理”逻辑。深入地看,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统-分”关系逻辑转变的深层动因在于:全球社会高风险状态下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践行是国家安全地位提升的基础动因;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更高水平的安全秩序作保障,成为国家安全地位提升的内在动因;把握国内外形势、筑牢安全屏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安全发展的根本动因。
关键词:国家安全 社会治理 关系演变 内在机制
王闻文 沈顺福
儒家仁爱伦理的发生图式及其谱系演变
摘要:在传统儒家那里,仁爱伦理首先指向血缘伦理,其所强调的是爱从亲始及爱亲的重要性。汉唐儒者所建构的“他者伦理”,凸显了他者之于爱亲的“先在性”,拓展了儒家血缘伦理的范围。而实现对儒家血缘伦理超越的是宋明儒者所构筑的“共生伦理”,它强调从一体之仁的视角去体爱万物。通过钩沉儒家仁爱伦理的发生图式及其谱系演变,或可消除既往一些论者对儒家仁爱思想所存在的误解。
关键词:儒家 仁爱伦理 血缘伦理 万物一体
张 诚
逻辑依循与实践向度: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提炼展示
摘要: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对中华文明的凝练展示,是联结全球华人的隐形纽带,也是区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键所在。传统文化类节目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场景化、故事化与网感化的表达使其成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类节目通过锚定古今“共享价值”的逻辑起点、聚焦“家国同构”意识的阐述原则以及深植中华美学传统的表现形式对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进行提炼展示。文化遗产、文学艺术、节气节日、杰出人物、传统服饰与中华饮食等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资源,共同构成了当下传统文化类节目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主要实践面向。注重以“共享性”文化符号为提炼来源、构筑以“沉浸式数字叙事”为依托的展示形式、建立以“共情思维”为内核的传播方式,有望成为未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中华文明 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视听节目
-end-
01 《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02 数字劳动的文明景观、异化面向与治理策略 | 数字社会(作者:秦龙 赵紫薇)
03 以健康公平推进共同富裕 | 经济(作者:谢地 武晓岚)
04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出场语境、在场样态与立场自觉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作者:刘明松 王倩)
05 “语言匮乏”:超语转向下的语言治理 | 文化(作者:罗琭昕)
06 组织化平台:乡镇工作专班的运行逻辑——以武汉市A街道为例 | 基层善治(作者:周展 孟庆渡)
07 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法典化:规范渊源、价值功能与实践路径 | 法律(作者:段凡 王新博)
08 听“歌”识理:红色歌谣的听觉叙事(1927-1937) | 政治(作者:张品良 付 昱)
# 推荐栏目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栏目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数字社会 |
基层善治 |
政治 |
经济 |
法律 |
公共管理 |
社会 |
文化 |
新闻与传播 |